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,于是经常会在口头上给予孩子“督促教育”。但又往往不注意沟通方式,导致说出来的话让孩子感到厌烦,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目的,反而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一、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成绩怎么就那么好
每当孩子犯了错,或是考试考砸了以后,家长就会对孩子吼:“你看看人家谁谁谁,每次考试都第一名,人家什么都比你强……”父母嘴上逞了一时之快,可孩子的自尊却被踩到了地上。
(资料图)
“我开始一听这话,就觉得整个人生都没希望了,反正爸妈已给我下了定义——我不如人家孩子好!再后来,我就习惯了,爱比不比,我就是我,就这样了!”
“我只是个孩子”
每当孩子听到父母这么说的时候,都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,被否定了,于是最后就破罐子破摔了。而父母为什么这么爱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自己家的孩子呢?
你否定孩子,其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罢了。说白了,就是你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了谁才是这个家里的“老大”。可是你充分地向孩子展示了你的权威后呢,孩子的确是“臣服”于你了,可更多的是依赖。你让孩子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,只能憋在心里与自我打架,久而久之,只会更加分散孩子学习的精力罢了。
父母每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,太了解这个社会的竞争有多激烈了,所以才会迫切的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有出息,不至于将来找不到一份工作。于是,你们便将这份焦虑和不安全感放到了孩子身上,可他们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啊,童年的快乐还来不及享受,便要被迫承受成年人的压力,有多沉重不言而喻。
建议:
平时多多鼓励孩子,多向孩子说一些积极的语言,比如“你真棒”,“妈妈相信你可以的”。如果没忍不住,又说出了“你看看人家”这样的话,没关系,后面再补上一句“妈妈觉得你也可以像他一样,甚至会比他做的还好,不妨试一试”就好了。这份肯定和信任就是孩子成为你口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“的最佳动力。
二、等我老了我就去养老院
记得林永健带儿子大俊参加完《爸爸去哪儿》后,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说到:“我岁数比较大有的他,他30结婚,我就70多了。这么优秀的孩子,我不想给他添麻烦,等他当爸爸了,我跟他妈就去养老院。”
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,优妈心里就特别有感慨,相信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说过,或是内心曾冒出过这样的想法。都怕自己将来老了,不中用了,成为孩子的累赘。
说出这句话的父母,可能是本着“为了孩子好”,可是这种话听多了,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责任感。他们会觉得反正父母已经把他们的“后路”都想好了,那我怎么生活就是我自己的事了,大家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。因此一个自私的孩子就诞生了。
而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来说呢,经常听到这句话,是会感到深深的自责的。他们会觉得一定是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,才会让父母产生这样的想法。于是,孩子为了减少心中的愧疚感,就会拼了命的讨好父母,甚至不惜失去自我。而久而久之,孩子在与任何人的交往中,都会以讨好对方为己任,内心会很没有安全感。
类似的表达还有:“我和你爸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,你怎么就不能体谅我们呢”,或者“都怪爸妈没用,不能让你去最好的学校读书”。这些话都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。
建议:
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更关注自己,想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,不妨就直说:“孩子,爸爸妈妈觉得有些孤单,希望你能经常陪我们聊聊天好吗?”
三、爸妈怎么样无所谓只要你好就行了
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溺爱的味道,也暴露了父母寄全部希望于孩子身上的倾向。父母拿全部赌孩子的明天,这赌注太大,而它带给孩子的压力也不言而喻。
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长大,可思想包袱一旦加重,又怎么可能一心一意的去学习?恐怕孩子会时不时的冒出这样的想法:“爸爸妈妈的将来都在我手上呢,我必须得努力学习,才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”。长此以往下去,孩子非但成绩上不去,心理上也很容易出问题。
这样的孩子还算是好的,还有另外一种孩子。他们觉得既然爸妈都说了他们怎么样都无所谓,那就干脆不用管他们了,只要我自己开心就好了。于是孩子活的我行我素,逍遥快活;父母在后面给孩子不停地擦屁股。
建议:
真诚平等的交流,才是父母与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。爸妈可以为孩子付出,但要有度,同时也要给孩子回报父母的机会。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:“如果你真的很想学这个东西,那爸妈支持你!不过,请你坚持下去,这样爸爸妈妈为此而付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。”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美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